現場演出版
2021.JUN.5-6
10:00;11:00;12:00 ; 13:00
15:00;16:00;17:00;18:00
藝術花園留白空間(培道中學旁)聊天機器人版
2021.Jun.5-13
全天候24小時,請在穩定的WIFI環境下用手機或電腦觀看


作品介紹

網路發達的現在,看似大家趨於相同,卻也不可能每個人都一樣。只要有一個人,他對某件事物擁有強烈的興趣,他就會逐漸成為它。不論是想自行創業、想改變世界、想飛上火星,只要他夠虔誠地追求,就不會迷失方向、陷入憂傷,反而一步步成就了自己,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信仰之路。你很快可以意識到這個人就在你身邊,感受到他偉大迷人的特質。在那之前,請放鬆身體的肌肉和神經,放下心靈的責任和評價,重新啟動你的認知系統,也就是把自己歸零(像是一顆蛋),靜心等待有人引領你走入景觀站,建立人機合一的關係,探討蛋和雞的宿命。


創作團隊

編劇、導演
蔣禎耘 (台灣)
編作演員
塵雅正
監製
黃玉君
宣傳主任
趙祖暉
影像創作
馮肖影 、黃柏瑜 (台灣)
影像創作協力
蕭乃誠(台灣)
影片字幕製作
呂德傑
音樂設計
陳蔚風
裝置設計
劉經倫(台灣)
裝置製作
黃林亨
場地設置
談駿業
技術協調
溫詩樂、馮鎮業、Chester Chan
前台協調
莫群莊、李偉榮、何芷遊、Miracle Choi
平面設計
梁浩賢
平面攝影師
Energy Lam


創作者的話

還記得2001年,我在西班牙求學時,吃了一個多月的「蘋果」之後,創作了半小時的反諷小品《MAN≠ZANA》。當時與三位西語演員合作,排練時他們無法用英語順暢表達,因此選擇給予戲劇結構、關鍵字句、動作和技術支援為指導框架,交付全然的信任讓演員帶著自身的幽默特質發揮,台上說些什麼我完全聽不懂,漸漸聽到觀眾此起彼落的笑聲,我才完全放心了。藉著學習的成果發表,實驗著我心裡一種跨文化、跨語言、跨媒材的劇場趣味。*事隔多年的現在,因為疫情的影響,這次和澳門演員塵雅正的合作,在文化、語言、媒材的探索之外,還多了跨域遠距工作模式的挑戰。「蛋」是此次的焦點,如同蘋果一樣,是人人都很熟悉的食物。我企圖嚴肅地把大家耳熟能詳的金玉名言、陳腔濫調KUSO(二度創作、惡搞之意),帶領觀眾在真實和虛構之間遊戲,投入玩樂和思考,擁抱不被日常事物制約的多元觀點。
*
*《蛋頭的未來》運用類似西方中世紀寓言劇(又稱為道德劇)的藝術形式,有擬人、譬喻、隱喻、象徵、符號等多樣的表現手法,結合現世關注的議題、傳統和當代媒材、影音技術等輔助,規劃出七個「景觀站」。創作的意圖是翻轉因循既往的表象,置入一種似是而非、似是似非的邏輯,其中暗藏的巧合是真正的善意,是邪惡的假象,也可能兩者皆是。我認為,培養幽默的特質、不傷和氣的批判態度是人生重要的修行之一。遊戲化人生(不是遊戲人生)是展現個人風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積極地選擇和輸出自己喜愛的一切,避免依循他人的決定而行動的有效方法。
*
目前,疫情尚未消停,我仍在台灣「服疫」,無法親臨演出體驗現場。感謝澳門團隊費心奔走實踐創作,期待成果能博取觀眾的會心一笑。祝福所有人平安健康。


製作團隊人員簡介

蔣禎耘 (台灣)
編劇、導演
英國倫敦Middlesex University劇場編導藝術碩士,全職從事藝術文化工作。澳門點像藝術協會一員,台灣凹凸之外創團成員之一。她以多元的表演藝術形式發表舞台創作,其中結合平面、多媒體、裝置、空間設計、偶、玩具、面具、生活物件等創意媒材。代表作的微型劇場系列作品《格子爬格子》 (2005)、《手提箱》 (2007)、水墨意象形體劇場《玩風景》(2008),走遍亞洲、歐洲、非洲十餘個城市演出。2011年開展社區藝術計劃,如連續三年策劃以世界文化遺產、文學、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化導覽路線的《遺城詩路》;結合手工藝與行為藝術強調都市人文與自然環境緊密關係的雀仔園街市藝術《孵藝》(2013);策劃透過視覺時尚藝術建構澳門人的夢想藍圖《夢吧 High Hoper !》(2014)。兒童及親子劇場《葉子片片》《悲喜森林》曾於澳門、韓國兩地演出,2012年~2019年之間於港澳韓三地的學校、劇場以及戶外環境演出。《影子傳奇》(2019)以皮影戲教育劇場的形式持續關注人文生態,並赴愛丁堡藝穗節演出。2003年旅居澳門發展長達18年,2020年因疫情嚴峻,返台繼續發揮所長。同年9月擔任第一屆望向山林陳澄波戶外美術館導覽培訓計畫的負責人和講師。她與風潮音樂公司旗下的音樂家陳為伶女士合作,擔任兒童音樂劇《喜德》的編劇。並為故宮北部院區兒童學藝中心擔任《宋貨郎說故事》的編劇、導演和主要演員。近期的創作嘗試將藝術育療的方法帶入創作和教學之中。個人網站: www.hopechiang.com

塵雅正
編作演員
畢業於銘傳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糸,現為自由身劇場工作者。2012年創立足各藝術社,小城實驗劇團成員之一。擔任演員,導演,舞者,化妝及各類美學設計:平面,化妝,服裝,裝置等等。於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修讀表演入門、表演基礎三年制、肢體默劇、舞台化妝基礎兩年制等課程,學習街舞四年。參與英國David Glass 大師班及Phillippe Gaulier 小丑及中性面具課程。2017年參與卓劇場表演者培訓計劃,研習Michael Chekhov表演方法。2019年成為小城實驗劇團《小紅點友伴計劃》小丑醫生。大學時期學習台灣手語,回澳後與聾人一起創作手語肢體話劇《安徒生巡禮—紅鞋子》,現於聾人協會擔任《肢體表演工作坊》導師。2020年青年戲劇培訓《雪球計劃》顛倒日常表演班導師。

黃玉君
監製
澳門人,造船工藝文化協會成員。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畢業。現為劇場自由工作者。統籌及策劃作品包括:2019-2020年夢劇社與頤老之家合作「火樹銀花社區藝術計劃」;2019年扶康會大型舞台劇「同.不同」監製及副導演;2017年夢劇社「再續船夢社區藝術計劃」策劃人員、2017及2016年BOK Festival 辦節核心成員。

趙祖暉
宣傳主任
獨立製作人、藝政行政及音樂人。從事藝術推廣、策劃及教育工作。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修音樂;並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修讀藝術行政與管理。最近參與藝術活動包括《九聲》、《老細﹗有人叫外賣呀~》、《誰與水說》、《潛在課程》、《相約星期二》、《劇場搏劇場》、《我的換樓秘笈》等…

馮肖影
影像創作
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綜合設計學士學位課程,本地插畫、平面設計師、多媒體製作及策劃工作者,曾於本地不同展覽場所展示其藝術創作,於 2018 年出版繪本《蛋茶阿伯 The Egg Tea Maker》,亦為多個劇場作品提供平面及視覺藝術創作。

黃柏瑜 (台灣)
影像創作
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原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創作組。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肄。目前為自由工作者,專注於影像創作,並經常參與劇作與舞作的合作與影像製作。

陳蔚風
音樂設計
主要從事電影配樂、戲劇及動畫配樂方面的創作。曾到美國American Theatre of Actors, Beckmann Theater、國內不同城市等進行公開演出及表演。2014年參與由國際天文館學會(International Planetarium Society, IPS)、澳門科學館與及北京天文館聯合舉辦之「IPS-澳門國際球幕節 2014」的表演,與榮獲第78 屆電影科技成就獎(Technical Academy Award)的美國多媒體藝術家J-Walt攜手同台演出。多年來與本澳多個公私營機構合作,包括:澳門文化局、澳門科學館、銀河娛樂、威尼斯人、點象藝術協會、拍板視覺藝術協會、曉角劇社、夢劇社、石頭公社、小城實驗劇團、浪風劇社等。

劉經倫(台灣)
裝置設計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畢業,主修油畫、副修版畫。曾任職天下雜誌美術編輯、設計家雜誌執行主編。曾為台北(阿波羅大廈)長江藝術中心擔任藝術指導,北投區農會的四健會義務指導員和藝術指導,台北藝境畫廊-Art Door Gallery的策展執行,亦於影子傳奇皮影劇團任職藝術指導和皮影教學。現專職繪畫及多媒材空間藝術創作。作品多呈現生活、環境、人文之想像世界,具鄉土及社會關懷。


**關於足各藝術社 **

足各藝術社由創團起以推廣默劇為主,並一直關注女性及性別議題,積極將時下發生的現象呈現在創作中。近年,開始了不同的劇場形式的嘗試,讓觀眾透過不同形式接觸及參與表演藝術,包括 : 將手語、肢體、戲劇三者結合創作《安徒生巡禮—
紅鞋子》,結合書店環境創作一人裝置體驗劇場《丼》、《穹》;以兩性交友主題,打破觀演距離的沉浸式劇場《DAYDAYDATING》,與本地藝術家合作,在旅遊塔上演一場巨型藝術裝置及默劇演出《CURIOUSER & CURIOUSER探索愛麗絲的奇幻迷城》。未來,足各藝術社將持續思考如何先讓生活進入劇場,劇場如何界入社會。

主辦:足各藝術社

贊助:澳門文化局

鳴謝石頭公社
夢劇社
小城實驗劇團
造船工藝文化協會
矽科網絡系統 MacroTek Network System
大老鼠兒童戲劇團
小確幸
米制作
溫詩樂先生
莫群莊小姐
葉嘉文先生